2019-05-26
三度出版传媒 Sandu
+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 SGDA
**
China TDC Talk
VOL.08
李少波
编者按
2019 年,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SGDA)联合三度出版传媒出版《文字设计在中国》(Typographic Design in China),这本书汇聚了当代全球近200位设计师的文字设计佳作、中国近现代字体应用文献与超语境国际文字设计论坛实录。以书为媒,本书展现国内外文字设计师在这个领域所作的努力和成果,形成一个交流平台,鼓励设计师打破文化和语言的界限,古为今用,中西借鉴,开启文字世界之全景。
《文字设计在中国》
作为三度出版传媒的线上对外传播渠道,三度出版传媒微信公众号推出了“China TDC Talk”专栏,对话优秀设计师、教育家和学者等,共同探讨文字设计与应用以及其发展趋势与未来可能。作为China TDC Talk的VOL.08,本期特别邀请了知名设计师李少波先生,分享他对近现代文字设计及其应用和发展的看法和见解,探讨近现代文字设计对设计师群体的意义。
* 本文共7543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
嘉宾介绍
李少波
教授
博导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大学中国文字设计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中央美术学院文字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方正字库和华文字库设计顾问
李少波,现任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中国文字设计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文字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方正字库和华文字库设计顾问、湖南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常委委员。设计领域包括品牌形象、包装、字体、空间等。
作品介绍
《新沁园春·长沙》
《新沁园春·长沙》是“字之城——中国城市文字字体研究”课题研究的作品。这一丝网版作品以课题文字图片库为基础,从中选取了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所包含的文字并按原位置进行替换。这些拍摄于街头小巷的形态各异的民间字体共同形成一个新的视觉文本,于原有的《沁园春·长沙》形成一系列巨大的有着隐喻特征的反差。
海报·《社会的正义》
海报·《尼古拉斯·加汉姆》
宁波双年展邀请展《笔迹.笔记》
独唱音乐会节目单设计
对话
三度 × 李少波
1
Mervyn的关注面很宽泛,尤其对传统和地域文化很感兴趣,也可能跟他出身在南非、学习工作在英国、后来搬到丹麦的人生轨迹有关,这种差异化的环境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设计的理解。”
三度:您曾到丹麦设计学院深造,后来加入到五角联盟创始人Mervyn Kurlansky的工作室。请问这段海外经历对您的设计认知、设计理念产生了哪些影响?
李少波:我2003到2004年在丹麦设计学院访学,在学院跟班听了两门课程之后,我发现并没有太多的惊喜,包括老师也觉得课堂讲授的东西比较基础,所以就把我推荐给了Mervyn Kurlansky,记得第一次见他,他就跟我讲了一个逆向思维的案例,有个工厂总是向河里偷排污水,管理部门很头痛,几个回合下来问题依然不解,后来强制工厂把上游取水下游排污改成了上游排污下游取水的方式,问题一下就解决了。这个小案例让我感觉很有意思。Mervyn的工作室位于哥本哈根北部沿海区域,是一栋有着草屋顶的传统民居,离市里有段不小的距离。当时他担任Icograda的主席,所以很多协会本身的设计任务就由他的工作室来负责,除了这类工作外,工作室也有其他商业类型的项目,都很吸引人,助手就一个英国人和我,我对这份工作充满期待,希望能利用这个机会深入地了解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但是Mervyn基本上不干涉具体的设计,更多的时候是负责策划以及构架,换句话说是思想和理念,而这些东西现在想来是无比的重要。
Mervyn的关注面很宽泛,尤其对传统和地域文化很感兴趣,也可能跟他出身在南非、学习工作在英国、后来搬到丹麦的人生轨迹有关,这种差异化的环境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设计的理解。丹麦设计学院的视觉系统就是他设计的,他解释说这个创意是从丹麦古代石刻的文字而来。他希望引导年轻人能够学习从传统中找到灵感。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在二战后受欧美文化冲击很大,尤其是年轻人层面更是如此,他初到北欧对这个问题有着格外强烈的感觉,所以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也多次鼓励我多关注自己的文化。记得暑假期间我们参加了Sappi纸业集团的全球竞标项目,竞争的对手也有五角设计(Mervyn本人是五角设计的五个创始人之一),也有日本的公司。最后搞了2、3个月后,我们在竞标中胜出,顺利的赢得了这个项目,其中我受小时候玩的弹珠启发设计了一个纸质的游戏礼物还受到评委的高度评价,他很高兴还说要付专利费给我,这让我感觉到我们自己文化的魅力。
2
全球化语境下的信息、文字和语言的多样性也悄然改造我们的设计本身。设计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到了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中,接触更为多元的文本和理念。所以,这也需要我们以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去理解不同语言文字及其使用方法。”
三度: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各种文化交织碰撞,相互吸收。我们留意到您的不少文字设计案例都融入了多种语言文字、符号和数字。您认为文字设计师应该如何跨越语言文字的边界,创造出更具共鸣性的作品?
李少波:视觉设计中字体更多地与文本语言相联系。全球化时代下,我们接触到的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比如说看国外的电影,原来都是有中文配音的,还有专门的译制片电影厂,屏幕上出现的是不同的外国人,讲的却是模式化的中文,现在都变了,大片基本都是原音配中文字幕。虽然相比较起来,后一种观影方式似乎更麻烦,因为需要一边看字幕同时还要一边看图像,有些应接不暇,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选择。这是全球化的影响,一方面语言在普及,另外也与大家对外来文化、语言、文字的包容接受有关。
全球化语境下的信息、文字和语言的多样性也悄然改造我们的设计本身。设计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到了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中,接触更为多元的文本和理念。所以,这也需要我们以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去理解不同语言文字及其使用方法。
三度:您曾经就中国民间的文字和字体开展了多年的“字之城——中国城市文字字体研究”课题。这个课题给您在字体设计上带来了哪些启示?
李少波:确切地讲“字之城”更偏向是一个社会学的项目,当时在V&A的研讨会上介绍这个项目时,我拟了“设计社会学”的概念,也许不严谨,但却反映了我们的最初理念和目的,这个课题从2005年底开始启动,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在三个城市(北京、长沙、重庆)展开,主要记录当下城市空间里的各种原生态文字。
这是我刚到央美不久开始的课题,央美王敏院长提出“设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对我影响很深,设计很大一部分内容就应该朝向当下社会,服务社会,也许服务社会对于这个课题来说有点远,但是它的聚焦点就在社会,在我们所见所在之处,这些记录反映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民生现状。每一个文字后面都站着活生生的人,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字,呈现出一个快速转型的国家图景,这是另外一种角度或方式的记录,设计师应该关注。白慎谦先生的《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也给我很好的启发,他在这本书中探讨了经典书法与民间随意书写之间的界限。有时候,一些从未受过训练的人,比如一个小孩子画的画,写的字,你会觉得特别好看,有一种拙趣。如果放下成见,则所有的笔迹、线条都具有自身的价值,甚至也具备了被认可或不被认可的美学价值,这些都可以成为设计与书法的资源,都很有趣。“字之城”是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一种文字生态记录,这些来自民间和街头的书写,大多是一些未经修饰的、原始的、粗犷的书写形式,这些原生态文字虽然与现代设计语境依然有一定的距离,但正是这种距离反倒对设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这些东西无论从社会学的角度还是设计学的角度都有很好的价值。
3
方正俊黑最大的难点在于我尝试在字体设计中去创造一些新的标准和理念。而这些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汉字字库设计的理念其实是不太一致的。”
三度:方正俊黑体如今为人所津津乐道。回顾其设计历程,您在设计上遇过哪些难点?您跟齐立、崔燕和王军芳几位设计师之间是如何通力合作的?
李少波:方正俊黑最大的难点在于我尝试在字体设计中去创造一些新的标准和理念。而这些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汉字字库设计的理念其实是不太一致的。这些不同的标准和理念也是我在与方正设计师合作的过程中摩擦最多的部分,与他们的合作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都很专业,很包容,也很尊重设计师的意见。
比如,在黑体字的横画竖画普遍都是执行横细竖粗的标准,而“俊黑体”作为一套极简的黑体字,我并没有运用横细竖粗的方式,而是运用了等粗的设计来简化原则。又如喇叭口在传统的黑体字中的运用是比较夸张的,而在俊黑体当中我则进行了简化的处理,以直角来处理笔画的尾端。此外,在俊黑体中我强化了镜像对称的设计语言,比如“木”字,它的撇和捺是完全相同的。传统黑体延续了宋体的一些特点,忌讳左右一样。很多变化都与传统的观念有不同,而站在我的角度来看,汉字字体发展最需要创新,所以俊黑体走得比较远一点。
4
中国人对汉字的认知重视和喜爱是有历史渊源的,正如我们对书法的爱好从未间断过。今天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习惯也在年轻一代身上延续,所以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三度:作为在中国很早就关注字体设计的设计师之一,您是如何看待字体在移动网络时代下逐渐为流行文化和时尚文化所认可的现象?这种现象为字体设计师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李少波:字体设计经历这十几年的发展,发生了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最早关注这一块的时候,可以说这是一个夕阳产业,也可以说是要快消亡的产业。因为像方正字库在那段时间一直是处于一个濒临取消的状态。在那段时间其实也有很多字库是已经关门歇业的。后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得字体的版权意识不断加强,在设计师层面的关注也不断在提升。同时,社会对于文化多元化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长。很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字体变成当下热门的话题,甚至超过设计和产业本身,变成一个社会文化关注的热点。我觉得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另外,中国人对汉字的认知重视和喜爱是有历史渊源的,正如我们对书法的爱好从未间断过。今天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习惯也在年轻一代身上延续,所以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只有这样,汉字才能获得新生,而不是仅仅在传统的书法领域探讨。如果说汉字若能超越书法本身,在实用性的层面也能进入到大家关注的程度,那我觉得汉字的健康发展就有了很好的基础和平台。同时,这对于汉字设计师以及字库设计其实也提出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此外,我们怎样在考虑商业目的的同时,能不忘记我们的使命,把汉字不仅仅是当作商业的目的,仅仅是充分发挥他的商业属性价值来做一些工作,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设计师或者字库在新的时代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三度:您最近有哪些新的设计计划和关于字体设计的思考?这和您之前的设计有怎样的关系?
李少波:去年方正俊黑的方体字形在广州发布,除了由最初的长体变成方体,也在一些字形上做了改进,所以现在俊黑既可以用于大字号标题当中,也可用在小字号文本编排中,它的适用范围扩展不少。之前的“字之城”、“教科书字体”仍然在继续,另外这几年我完成了“汉字字体的演进研究”的课题研究。今年我们在做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字体设计研究,现在做的这个地域性文化的字体,实际和我之前所做的项目研究都有一些关联,模式上与教科书有些联系,但总体说起来差异也挺大,教科书字体主要是针对儿童,是一个针对某一个群体的专项研究,依靠一些视知觉、运动生理方面的知识来展开。而地域性文化字体实际更多是针对大众,要把抽象的文化内涵转移到文字字体当中,字体要变成故事的承载体,有点像做标志,但是标志设计可以借助图形来呈现,而字体设计被既定的笔画限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这也是第一次尝试字体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的设计。
▲《方正俊黑体海报1》
▲《方正俊黑体海报2》
5
《文字设计在中国》书籍的出版对于中文字体设计方面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这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文字体设计是一项艰巨的社会文化责任。”
三度:作为最为重要的参展人之一,本次《文字设计在中国》书籍的出版带给您怎样的感受?它为中国文字设计可以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李少波:相比日本而言,我们汉字字体设计以及研究水平还是落后的,横向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加明显。我国的汉字字体库虽然有几款经典字体,但基本都是吃老本来的,比如现在电脑上的楷体字就是来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没有新的创造。这些字体虽然经典,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加上这些字都是为纸媒而设计得的,所以与今天屏幕阅读媒介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
而这次《文字设计在中国》书籍的出版对于中文字体设计方面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这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文字体设计是一项艰巨的社会文化责任。虽然改善现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正在加入到中国字体设计领域,这也让我看到未来中国字体设计的发展前景的希望。
《文字设计在中国》
6
我觉得新一代的设计师视野应该更加开阔,对于文化的吸收应该更加多元和均衡,包括我们对传统的文化的认知,我觉得都应该有更多的学习,向自己的传统学习,与古为徒一直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话,我们的设计才可能是真正的中国设计。”
三度:在从事教学工作之余,您曾多次担任“方正奖”中文字体设计大赛评委,也在高校内搭建设计交流平台。您认为时下的年轻设计师呈现出什么样的风貌,作品又呈现出什么样的风格?
李少波:最近翻看一些竞赛获奖作品,有一个感觉,感觉像是看日本的书,我看到当下很多设计越来越哈日,与日本的设计很类似,也就是说我们吸取日本的东西太多。原因也许是基于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相对较小,有很多东西可以信手拈来,搬用起来十分方便,也更容易被市场接受。这些获奖作品对于年轻设计师而言会形成一种导向,非常危险。我们这几十年的发展依赖学习的多,独立原创的少,设计圈的急功近利的表现与整个社会是同频的,让我们的设计停留在了形式模仿的层面。相比之下汉字竞赛要好很多,主要还不是设计师的自觉,我觉得汉字这个东西是我们独有的,没有模仿对象,这才在汉字字体设计竞赛中呈现了更好状态,所以我觉得实际上视野可以再开阔一些,也看看更远一点的设计。
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如同初生牛犊一般锐气、反叛、无畏,但是除了这些之外,我觉得新一代的设计师视野应该更加开阔,对于文化的吸收应该更加多元和均衡,包括我们对传统的文化的认知,我觉得都应该有更多的学习,向自己的传统学习,与古为徒一直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话,我们的设计才可能是真正的中国设计。另外,学校教育也应该做些更加扎实的工作,应该是从方法和逻辑层面去思考、在学术理论层面做一些探讨,这样中国的设计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前景。
本期嘉宾的访谈到此也接近尾声,感谢每位读者的支持,希望新书和China TDC全新专栏能够带给你们新的思考角度和启发,欢迎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与我们分享您的想法,敬请期待下一期的China TDC Talk。
China TDC
《文字设计在中国》
正式发售
本书由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出品,全书装帧设计由知名设计师潘焰荣先生操刀,主编团队由许礼贤先生、刘永清先生、张昊先生担纲,邀请了王绍强先生、蔡仕伟先生为特邀编辑,以极尽苛刻的标准,将400多件重量级佳作,呈现为一本美轮美奂的书。
上新价格
本书定价398元
上新价238元
**
拍下24小时内发出
购买方式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购买
China TDC - 文字设计在中国
Typographic Design in China
系列活动组委会
总顾问
李小甘
\
总策展
韩望喜 / 许礼贤
\
执行策展
邓远健
\
策展团队
刘永清 / 宋博渊 / 郭东 / 管普查 / 张昊 / 曾令波
\
论坛策划
宝斌
\
论坛特邀学术顾问
王粤飞 / 柯炽坚
\
论坛策划团队
宝斌 / 梁佳 / 赖映南 / 邓海桂 / 汪松
\
文献展特邀策展
蔡仕伟 / 应永会 / 张弥迪
\
组委会
许礼贤 / 宋博渊 / 郭东 / 管普查 / 张昊 / 曾令波 / 邓海桂 / 邓远健 / 顾正友 / 鲁晓勇 / 梁佳 / 汪松 / 王江涛
\
执行团队
汪松 / 邓海桂 / 鲁晓勇 / 梁佳 / 王江涛 / 廖波峰 / 赖映南 / 林楚微 / 程雨濛 / 李嘉欢 / 蒋述友 / 吴珂 / 叶豪华 / 钟愉
\
学术委员
王粤飞 / 陈绍华 / 韩家英 / 毕学峰 / 张达利 / 黑一烊
\
顾问
龙兆曙 / 董继湘 / 孔森 / 韩湛宁 / 马深广 / 曾军 / 冯志锋 / 杜峰松 / 朱德才 / 刘永清 / 宝斌
\
展览/形象设计
邓远健
\
主办机构
深圳设计周组委会
\
承办机构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
\
指导机构
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办公室
\
协办机构
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
深圳市南山博物馆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
北京汉仪科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多媒体行业协会 SMIA
\
支持机构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深圳慢物质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深圳前海飞鸟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深圳联合设计有限公司
深圳市云泰达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魔力映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深圳众影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玉嘉华实业有限公司
AWJS音符葡萄酒
东莞市悦声纸业有限公司
深圳市和谐印刷有限公司
斯达高瓷艺发展(深圳)有限公司
\
支持媒体
《艺术与设计》杂志
《包装与设计》杂志
《Design 360°》观念与设计杂志
《BranD》杂志
古田路9号 www.gtn9.com
陆俊毅_设计现场
LuJunyi_Design Live
AD110 www.ad110.com
AD518 www.ad518.com
站酷 www.zcool.com.cn
视觉中国 www.shijue.me
设计在线 www.dolcn.com
中国设计之窗 www.333cn.com
亚洲CI网 www.asiaci.com
Rologo标志共和国 www.rologo.com
设计青年 www.design521.com
艺酷 www.ekoo.cc
往期精选
China TDC Talk VOL.01 | 许礼贤×刘永清×张昊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
▼
SGDA 成立于1995年,至今已24年。作为国内首个非牟利的平面设计专业组织,SGDA始终寻求展现杰出的设计成就、鼓励和促进专业创作和探索的学术精神,推动社会对设计的关注和平面设计发展。
秘书处
电话 Tel 丨0755 - 8860 6391
邮件 E-mail 丨info@sgda.cc
官网 Web丨www.sgda.cc
微博Weibo|@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
SGDA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合作意向,请给我们写邮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