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陈洪伟
Victor Chan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SGDA)会员
当代艺术策展人
平面设计师
插画师
200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200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数码艺术设计系,获荣誉学士学位。曾任职于别馆设计工作室、上海井Art画廊、香港申画画廊、现代传播《周末画报》等。曾任“出街”设计艺术大展深圳站艺术创意市集策划人及召集人;曾策划上海当代艺术展《上海态度-上海当代艺术邀请展》、《寓意-日本当代艺术展》、《艺术家的乌托邦》等。设计及插图作品曾多次被《周末画报》、《南都周刊》、《1626》、《艺术界》等重要媒体刊登及连载。
平面设计作品包括:时代美术馆“一个非美术馆”展览场刊及出版物的设计及展览物料的整体设计;时代美术馆“蒋志个展”出版物(4册)的设计及展览物料的整体设计;南湖国旅ftrip子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时代美术馆资助人手册设计;第三届五行会艺术公益拍卖晚宴主视觉设计等。曾服务客户:时代中国、南湖国旅、绿地长岛、时代美术馆、Corbis、中山大学等。
吸收不同方向传递的信息、接触多元设计领域、对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喜爱并融合贯通等各种丰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陈洪伟,他也意识到自己是个“骨子里不安分的人”,正是这份不安分,也让他得以掌握到更多能力和体验,并成为推动他创造的动力和源泉。
作为一位在设计大城广州生活工作的设计师,广州带给他的不仅是专注和实在,环境的两面性给了他更多的挑战欲望。可以说陈洪伟将生活体验与当代艺术以及设计都做了很多有趣的尝试与联系,从中也不难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发现与创造的人。他认为:“生活体验当然非常重要,作品要和观众发生关系,产生共鸣,从生活出发也许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也许热爱生活才能创造生活,期待陈洪伟能为我们的生活环境注入更多艺术化和有趣的设计体验。
SGDA:
✸ 陈洪伟:
我是98年入读的广美附中,我记得那时候我们那一届是从1500多位报考人中选了50位,竞争非常激烈,我非常幸运地获得了其中一个入读名额,在广美附中就读的四年里,我们上午上文化课,下午上艺术课,从素描、色彩、速写到国画、油画、民间图案、图形设计等各种艺术门类的课程。这四年让我对艺术有非常全面的学习和体验,是非常好的基础练习,我非常享受那四年的学习时光。
02年,我也比较顺利地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新媒体设计系继续深造,选择哪个系让我报考时非常纠结,刚好新媒体设计系是刚开了一年的系,具体课程包括摄影、装置艺术、三维动画、电影等,我对此非常感兴趣,所以就报考了这个系。大学四年有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乒乓球赛,和两位师兄一起办了一本网络杂志《CLOOZ》。
我大三的时候,一个机缘巧合,听了一位师姐的作品分享,非常着迷。后来便加入了她当时拍的一部短片“角色Cosplay”的剧组里负责剧照摄影,她就是现在国际著名女艺术家曹斐。从那次以后我便在她的工作室“别馆”里作为助手负责艺术家展览的策划和布展工作,分别负责了她在北京、广州、上海、香港的个展布展工作,甚至有幸参与了2006年澳洲悉尼双年展的布展工作,这些让我在大四就对当代艺术有了很大的兴趣。同时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国际展览的布展流程,以及在这方面国内外的差距。当然,这里面曹斐对我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她对作品的理解和对细节的把控,以及她天马行空的创意和对创作概念的精准拿捏对我之后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这里我非常感谢她的信任和帮助。
▲澳洲悉尼双年展现场
SGDA:
✸ 陈洪伟:
在我毕业的头几年里,虽然我从事的是画廊运营和策展工作,但展览有关的设计其实也是我在负责。那几年正好是当代艺术市场最火的几年,我考虑更多的是有关于策展和画廊日常运营的各种事情,以及通过拜访不同的艺术家工作室和他们进行交流。后来可以说比较正式地进入平面设计行业是从09年结束了香港画廊的工作后开始的。
那一年我决定尝试换个跑道去媒体工作,我去了一本DM杂志,正式去设计一本杂志,负责杂志的版面设计和广告设计以及印刷制作,那时候有经历过为了解决一个杂志印刷问题在印刷厂蹲守了两天两夜,向机长讨教各种印刷经验。那一年是我设计上进步很快的一年。同时这一年我也出版了我的第一个关于广州生活介绍的多格漫画连载,虽然只出版了12期。2010年有机会进入了现代传播《周末画报》,负责旗下各类杂志的版面设计工作,对设计有了再进一步的理解和感觉。
▲多格漫画创作
我觉得当我把对过往展览策划的理解融入到版面设计里面,发现其实艺术和设计都有相通的地方,版面中字体的设计、阅读的顺序、版面的性格和气氛,杂志内容的编排等都和展览策划非常相似,展览主题的定位和策划、展览作品的分布、观众观看的路线,展览的气氛和细节等,都有相通的地方。但唯一感觉不同的是展览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尽量让观众能够非常直接地感受到策展人想传递的信息。而设计出版可以是能够长久保留下来的,不停翻看感受的艺术。这也是为什么我后来转向做插画和设计方面工作的原因之一,我希望获得更长久的内心满足感。
SGDA:
✸ 陈洪伟:
2006年我做完曹斐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的展览(当年她获得了“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后,觉得上海的艺术氛围和生态非常吸引我,所以决定留在上海发展,当时希望获得更多其他当代艺术方面的资讯和经验,所以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当时在虹桥七莘路上的井Art Gallery。
从展览助理做起到策展人,因为是日资画廊所以我们那时有非常多的日本艺术家资源,经常邀请他们来中国做个展和群展,当时画廊可以说是成了上海中日艺术交流的阵地,我们也会介绍一些国内艺术家到东京的姐妹画廊做展览。我们做了“本田健”个展、“变异”当代艺术邀请展、“雕刻时光”当代艺术三人展、大野一雄“神秘的身体”摄影展(由一群日本著名当代摄影师对他致敬的摄影群展,展出了包括荒木经惟、细江英公等摄影大师的限量作品)等等,当时可以说是比较少能看到的摄影展之一,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后来我自己主导策划了几个当代艺术展,包括“上海态度-上海当代艺术邀请展”、“寓意-日本当代艺术展”、“艺术家的乌托邦”等,其中“上海态度”展览邀请了丁乙、孙良、郑在东等国内知名艺术家,作品涵盖油画、公共雕塑、混合媒材、设计装置等类型。这个展览我的策展思路是除了展出艺术家的原作外,我们还对艺术家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内容包括了文字和艺术家创作环境照片,一并在展览中展出,希望观众在观看原作的同时了解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故事,这样他们会获得更全面的艺术感知,比起纯粹展示作品的方式来的全面和深入,同时也设计出版了展览画册。
▲上海态度-上海当代艺术邀请展现场
当时我们请了日本一位非常棒的美术馆策展人帮我们做日本方面的艺术联系和来画廊做定期的展览交流,所以从他身上我也了解到了不少国际展览方面的讯息和布展的知识。这期间有被日本的艺术家的作品震撼到,他们的创作出发点和创作手法都很纯粹,例如其中一位水墨艺术家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够长时间保存,100年不变色,自己用了几年时间研发了一款墨水,用它来做自己的创作材料,这种创作精神在当今快节奏的物质社会里是值得我们去肯定和认真体会的,他们的创作更专注于自我的修行。
SGDA:
✸ 陈洪伟:
广州最大的特质是实在和专注,例如广州的艺术家会对自己的创作环境没有太多的要求,把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这样的环境对我来说是具有两面性的,既有平静也有波澜,平静的一面是我在个人创作上更偏个人感受一些,例如空闲时间做的多格漫画创作,没有过多的束缚,自由创作,这是非常舒服的状态。波澜的一面是我对这种安静的状态也有不满,希望通过有趣的设计让这种有点沉闷的环境变得好玩。
SGDA:
✸ 陈洪伟:
我骨子里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不喜欢在一个地方呆太久,希望多走动,多吸收不同面向传来的信息,消化它并通过设计或展览等手段输出自己的观点。也许辗转画廊、杂志社等经历不是我的初衷,可能是潜意识里的不安分导致的,我觉得这样没有不好,让自己掌握多一点的能力和体验是让我成为多元创作者的动力。
可能因为这样,我2016年选择了正式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和艺术公司广州奇客文化传播,我们聚焦于利用艺术思维与品牌营销战略的多元融合,运用图形、空间、装置、展览等跨领域艺术表现形式,为品牌客户赋予最独特的商业价值和品牌体验。希望尝试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去为有点沉闷的商业环境做出一些艺术化的改变,想法非常纯粹。
SGDA:
✸ 陈洪伟:
这个兴趣的起点我觉得是从我大学开始的,在做网络杂志的过程中,我们当时尝试用各种艺术手法去表达,例如有一期我们尝试用动画、摄影、油画、手绘等艺术手法去表达我们对动漫角色“高达”的喜爱。
后来大四开始协助当代艺术家到各地去布展,包括北京阿拉里奥画廊艺术家个展、香港PARA/SITE Artspace展览、上海UCCA当代艺术展-“谁的乌托邦”艺术家展览、悉尼双年展等,以及参与广州三年展舞台剧“珠三角枭雄传”舞台设计制作,这些经历让我对当代艺术开始感兴趣,觉得非常有趣,非常好玩。所以毕业后在上海工作期间,有机会加入到画廊机构去再深入地体验和了解当代艺术,获得更多的当代艺术第一手资讯和参观各种国内外艺术展览和博览会,拜访艺术家工作室,让我对策展人这个角色产生了兴趣,自己也开始尝试策划一些艺术展。
▲不想点别的事情简直无法思考展览设计
SGDA:
✸ 陈洪伟:
我理解的“策展人”的定义是策展人应该是对某种艺术观念和潮流有近乎偏执的癖好,对自己所喜欢的艺术领域有深入和系统性的研究,也要有自己独立的学术立场,然后把当代有相同表达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通过策展的手段把这些讯息传达给观众。
这是一个需要高深学术研究和聚合各种当代艺术资源去完成一个宣导闭环的这么一个角色。他应该是一个非常受人尊敬的一个职业。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见。所以严格来讲,我以前的策展经历并不能严格定义我为一个策展人,我更希望定位的角色是一个艺术商人,只是链接艺术和商业的一个推广者。包括后来的工作经历,我也认为我在做的是有关艺术和商业结合的事情。
SGDA:
✸ 陈洪伟:
我觉得现在国内艺术行业的硬件条件相比以往已经非常国际化了。当代艺术也经历过几波起起伏伏,从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到西方语境,国内艺术家越来越多地对接到国际艺术市场,国内也培养了不少艺术行业从业者,看得多了做的多了自然有长足的进步。随着艺术观众的增加,美术馆、博览会、艺术展在国内越来越多,无论从场地到流程到规模都完全超越了很多国外的艺术硬件。
但从软件来讲的话,我觉得国内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无论是艺术行业的机制或在人才的培养上。国外有比较完善的收藏机制、基金会资助机制、非营利机构的资助运营机制、策展人培养机制、以及各级艺术市场的作品流通机制,这些都是国内有待改善的地方。
▲《LEAP 艺术界》杂志专题插图
SGDA:
✸ 陈洪伟:
我觉得这已经不是一个需要被证明的模式,艺术与设计展览与商业空间的结合多年前已经在不断地被尝试和突破,“大声展”、“出街展”等都作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觉得对于展览方和商业空间运营方来讲都是有效的一种合作模式,在吸引人流的同时让更多观众获得美的享受。对于未来,我觉得展览在商业空间中的展示和互动形式也许还有提升的空间,观众的观展体验需要被提升。
SGDA:
✸ 陈洪伟:
SGDA:
✸ 陈洪伟:
专注于你想讲述的核心的故事和主题比专注于策展人身份重要;专注于展览策划细节传达的信息比专注于展览杂务来得重要;专注于积累和运用艺术资源比专注于获得多少关注来的重要,这是我的一点分享。
SGDA:
✸ 陈洪伟:
我还不能算是全能型设计师,只是在某些我比较感兴趣的领域例如展览、插画、版面设计等进行了一些相对深入的探索。后来做自己公司从事品牌设计方面的工作,为客户做前期调研定位策划后,希望用多元的有效的设计手段帮助他们解决商业问题,正好我擅长的领域是这里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组成元素。
如果要找到一条线索来串联的话,我觉得是我对艺术生活的向往,包括对当代艺术和设计的喜爱。除了艺术以外,我对杂志非常着迷,这也是我后来进入现代传播《周末画报》工作的原因之一,我在从事画廊工作的时候已经经常购买不同类型的杂志,有艺术类的专业杂志,也有设计类和生活类的时尚杂志,看杂志除了获取各种生活信息以外,独特的版式设计和图片编排以及好看的插图都能让我找到一种内心的满足感。
▲周末画报插图创作
▲《周末画报》时期的工作照
SGDA:
✸ 陈洪伟:
我没有刻意去找到平衡点,因为针对不同的设计项目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展览、插画等都是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是单一的。
SGDA:
✸ 陈洪伟:
作为设计师,生活体验当然非常重要,作品要和观众发生关系,产生共鸣,从生活出发也许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个人寻找生活体验再融入到作品中和把生活体验作为设计手段介入作品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把个人的生活审美和判断通过作品介绍并影响观众,具有主观性。后者更注重把生活体验作为一种态度和情感元素,客观性更多一些。
因为设计师个体能获得的主观生活体验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环游全世界,对世界的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的态度,所以作为设计中的情感元素存在的生活体验是可以通过各种短暂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旅游等途径获得浅层一些的理解。我会在某些艺术项目上会比较主观的输出我的体验,而在日常的商业设计项目上,生活体验只是我的一个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之一,我会通过阅读杂志、有针对性的旅行、以及通过深入的项目调研去获得。
▲时代美术馆资助人手册
SGDA:
✸ 陈洪伟:
这是一个有趣的设计项目,是一次通过设计介入试图改变日常生活方式与大众认知形态的很好的尝试。在世界上的大多数美术馆及艺术机构的宣导方式中,大部分都是以至上而下的、具有权威性的方式指导大众观赏艺术的日常行为准则。
而此次美术馆“说明书”项目从设计思路开始就是至下而上的,通过插图的形式与大众进行一次对于美术馆观展规范的日常交流。通过与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场景的刻画使观众具有代入感,有趣的场景、简洁生动的线条表现形式的插图、外加平等沟通的设计出发点是我们对于设计能否改造日常生活、改变日常认知的努力和尝试。
此系列“说明书”分为中英文两个版本,以及把创作思路延展到衍生品的设计上,印在卫生纸上的美术馆“说明书”您看过吗?能在您日常如厕时既享受宽畅又能会心一笑就是我们最大的满足。
▲“逛美术馆”说明书(此作品获得了GDC AWARD 2019优异奖)
SGDA:
✸ 陈洪伟:
这个项目涵盖了设计和策展,我们的设计出发点是希望艺术与社区能发生更多更有趣的联系。于是,我们携100个热番薯进入到美术馆所处的黄边社区,走访街坊邻里,用100个番薯换100个社区人的梦境,分享梦境的受访者有刚满3岁的小孩,也有86岁高龄的老太太。我们从100个梦境里面抽取了30个梦境场景制作成插图和装置,插图变成了艺术衍生品明信片,一系列的装置成了社区艺术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搜集梦境现场
从视觉设计上,我们专门为项目设计了番薯的可爱形象,希望通过它作为与社区链接的艺术大使,并从设计逻辑上运用它作为第一人称走访社区,和作为梦境亲历者的身份进入到梦境插图里作为主角。设计上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并体现艺术的天马行空和亲和力。并把项目成果变成了在社区花园里所呈现的在地艺术展开放给观众,希望从更深层次去打破美术馆与社区的边界。
▲梦薯薯形象
▲时代美术馆黄边梦薯薯项目:明信片、出版物、插图
SGDA:
✸ 陈洪伟:
我觉得没有完美一说,有缺陷才是生活的可爱之处。我只是从心出发去做作品,没有想太多,希望缺陷能少一点而已。
SGDA:
✸ 陈洪伟:
没有特别去考虑作品设计风格定位和延展问题,这个是由所传达的信息或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决定的。
SGDA:
✸ 陈洪伟:
现在每个领域和学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发生了巨大而快速的变革,各种网络技术的出现也影响了设计传播的方式,新的视觉风格和语言也层出不穷。
我的判断标准是:传达信息的有效性和艺术性。 有效性包括:能否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是否符合品牌的策略、能否形成商业差异化、以及传递信息的完整性。艺术性包括:对于功能、美学和生活、艺术、哲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创新思考和理解。我认为如果符合这个标准,那一定是具备传播效应的好设计。
SGDA:
✸ 陈洪伟:
要说有变化的话,可能是从浅入深的过程。从刚开始追求某些特定视觉设计元素的趣味性,到后来思考融合过往策展、插画、设计等的经验后,对设计背后的逻辑更关注了,包括对各种设计风格背后的出现原因,技术和使用这种风格、形式或元素背后的理由等更在意了,也会从实际项目运作中去全盘考虑问题。
▲“一个非美术馆”展览出版物设计
SGDA:
✸ 陈洪伟:
主要影响是早期和客户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少了,基本都在线上完成。但这样也好,我们也比较习惯了远程办公的模式,后期基本没有影响。
▲疫情时期的创作海报
SGDA:
✸ 陈洪伟:
沟通方式的改变对我们并不构成阻碍,反而在疫情的这些时间里让我们有机会思考更多了。
SGDA:
✸ 陈洪伟:
这段时间思考比较多的是如何强化团队协作创新。
SGDA:
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爱好吗?业余时间都是怎么度过的呢?
✸ 陈洪伟:
看杂志、听音乐、和女儿去各种艺术展览。
SGDA:
都会收藏哪些有趣的物件?可以和我们分享吗?
✸ 陈洪伟:
我没有收藏物件的习惯,唯一收藏过的是上海工作期间一位日本女艺术家的猫的画像。
SGDA:
不限于设计行业,您平常会通过什么渠道获取哪些知识,为自己充电呢?
✸ 陈洪伟:
这几年我对眼镜设计很感兴趣,业余时间我也会通过国外眼镜资讯网站、杂志、旅游中去寻找各种特别的眼镜店,也会参加各种眼镜展会。
SGDA:
您有喜欢的书籍或是电影可以推荐给我们吗?
✸ 陈洪伟:
《MONOCLE》《CASA》《Wallpaper》《ArtReview》《Frieze》等杂志。
SGDA:
您最初是怎样接触到SGDA?是否有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
✸ 陈洪伟:
我是从我的朋友、别馆时期的同事黄立光那了解到的,那是非常早的时期了。后来一直有关注SGDA的发展,觉得是非常专业、有影响力、有品位的设计组织。这里也非常感谢黑一烊先生的推荐,非常荣幸能成为SGDA的一份子。
▲和黄立光老师在楚记
SGDA:
对于SGDA有怎样的期盼与建议?
✸ 陈洪伟:
希望越来越好!影响力越来越大!
品牌创意/版权保护平台,于2005年7月创立,以探讨专业品牌创意为基础内容,致力于打造中国最知名的版权保护专业品牌创意网站。9号旗下还有总标头(知识产权平台)及掘物(创意电商平台)等。
官网 Web|www.gtn9.com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合作意向,请给我们写邮件吧:)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h5VPnT4xFP77ajch0VJ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