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8
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平面设计师,具备多年品牌形象建立、艺术展览视觉设计及策划、书籍设计的经验,截止目前多项作品先后在IF DESIGN AWARD、A design Awards、DNA Paris Design Awards、Hiiibrand awards、2017 ADCK亚洲设计奖等奖项中获得认可,其设计作品曾多次受到Behance、CDBC空白集、最设计等平台的关注及推荐,并在美国、意大利、韩国及中国台湾等地得以展出。
作为深耕于艺术行业的设计师,参与众多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及视觉策划,如美国马里兰艺术中心艺术项目“locusamoenus_locusterribilis” 、中法文化交流项目 “马塞尔·杜尚奖艺术家主题展——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透明的声音” “第六届国际艺术评论奖”、 “CURRENT: 苏格兰当代艺术展”等相关视觉设计。
—
都说视觉设计对于一个展览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塑造了观众在观展前对展览的第一印象,产生了社会传播影响;另一方面,影响了观众在展厅观展时信息的接收与观展的体验。在李旭蕾看来,美术馆这份工作“最大的挑战在于它‘逼迫’你成为一名多面手,而非商业流转机制下的一枚‘螺丝钉’。”
早在进入艺术行业之前,李旭蕾就在平面设计领域辗转多年,她直言自己的设计经历,可以用“机缘巧合和坚持不懈”来形容,正是这种时常保持“饥饿”的内在驱动力,才能让她不断的在设计艺术行业中开拓自己的更多可能。
希望能突破边界,保持“饥饿”,
迎接升维成长的机会。
作为作品经常在Behance、CDBC空白集、最设计等平台的关注及推荐的设计师,您的设计历程一直是很多人希望了解的,您能谈谈这个历程吗?
李旭蕾:
我的设计历程可以用“机缘巧合和坚持不懈”来形容。我在最初于本科主修视觉传达专业时对视传的理解比较“潦草”,随着互联网设计平台的兴起,以及在校广泛且系统性的学习,对相关知识集中爆发性地汲取让我对设计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促使我更进一步地垂直深入这门学科的探究,于是我在本科毕业之后选择继续在视觉传达方向读研深造,之后也很自然而然地将设计列为自己的职业选择。
SGDA:
您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受别的一些艺术形式或者某些人或事的影响?
李旭蕾:
挺多的,像M/M paris,2x4 Inc,Martyna Wędzicka,PFP,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PeteDo,和艺术家Sarah Trumbauer等等,我将他/她们对我的影响称之为是持续不断的“洗礼”过程——置身于不同设计范畴往往会为设计思路的形成开拓更多可能。
SGDA:
据我所知您和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合作时间是最长的,能和我们简单的分享下和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缘分吗?
李旭蕾:
在谈论我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工作经验时,不得不提及我在职业发展初期所遇到的,关于“设计如何有效且自由表达”的困惑。
▼上海民生美术馆原场馆
在研究生毕业之前,我曾以积累商业平面经验为目的辗转实习于4A公司及甲方企业,在市场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如何创造出既让受众满意,又贴合自己创作思路的作品成为我最难以权衡的困难之一。
于是在闲暇之余,我开始尝试通过观看艺术展来寻求自我表达释放的渠道,当时正在上海民生展出的“儿时朋友都胖了—刘小东1984-2014影像展”(2014年)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或许在艺术的语境下,有关设计的语言才能得到更为自由,更具生命力的延展,正是这一重要时刻的触动激励我以设计师的身份进入了艺术行业。
▼美国马里兰艺术中心“Locus amoenous, Locus terribilis”展览视觉设计(网页设计由ASHLEY HE主导)
此处视频请点击链接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Ct7ZUwVCg3u9N3uGOfUAVA
我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完成了长达7年的成长及历练,之后我接受了昊美术馆的橄榄枝,以设计总监的身份负责昊美术馆设计部,并参与了万和昊美集团布局向的商业设计项目,完成了为期一年的任期。
SGDA:
您在美术馆具体负责哪些工作?对您来说这份工作最大的挑战和乐趣分别是什么?
李旭蕾:
我在美术馆的工作50%以上围绕展览的视觉设计展开,10%服务于馆内自主孵化的公共教育活动,剩下的会根据集团阶段性需求来提供相应的设计方案。
▼美术馆工作日常
这份工作最大的挑战在于它“逼迫”你成为一名多面手,而非商业流转机制下的一枚“螺丝钉”。工作的乐趣往往与挑战并行,另一方面,因为展览的视觉配备不仅体现在线上展示和印刷成品的输出,更为重要的是真正参与展览从规划到呈现的整体过程,从中思考并判断如何在符合展陈逻辑及理念的情况下,将视觉设计的内容与艺术作品及其所在的空间场域进行对话。在另一方面,设计团队还需要面对集团的需求,在提供VI设计、导视、界面设计等相关服务的同时,具备遇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宫岛达男:如来”展览视觉设计
SGDA:
您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对自己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李旭蕾:
总体来看,从早年的单打独斗到如今能够独立带领团队,同时在文旅这一垂直领域的细分项中也算是越做越专。未来希望自己能突破边界,保持“饥饿”,迎接升维成长的机会。
SGDA:
您有品牌形象的建立、艺术展览视觉及策划、书籍设计的经验,横跨多种类别,是因为您本身都热爱各种尝试吗?多技在身又如何更好地利用起来,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
李旭蕾:
由于大多数美术馆处于人力成本的考量,从而追求“小而精”的团队,设计部也因此需要更多维度地涉略。
▼马塞尔·杜尚奖艺术家主题展 书籍设计
符合项目的“视觉翻译”,
是促使视觉有效传达的重要过程。
SGDA:
您参与过众多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及策划执行,最印象深刻的是哪个?能和我们分享下它的背后故事吗?
李旭蕾:
其实很多合作都挺记忆犹新的,但对我而言,最具特殊意义的是2019年,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与法国领事馆、法国国际传播委员会ADIAF共同主办的“马塞尔杜尚奖——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展览,我以展览项目负责人的身份而非设计负责的角色参与并推动展览项目。
▼马塞尔·杜尚奖艺术家主题展——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
▼马塞尔·杜尚奖项目花絮照
SGDA:
您在各界艺术活动中担任设计负责人,您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又有什么样的心得帮助你更好地完成这个角色呢?
李旭蕾:
我认为设计师在艺术项目中还是处于一个相对幕后的位置,虽因馆方自身运营逻辑及与文化机构、策展人(这里也分in-house的策展人跟独立策展人)、艺术家的合作模式的不同,设计师需根据具体情境来转换合作的对象。
但总体来说,设计师与策展人或者项目负责人的联系是较为紧密的,因为最后呈现出的视觉不仅是在清晰了解馆方一贯基调/客户需求之下,共同明确艺术活动/展览理念传达之后做出的符合项目的“视觉翻译”,也是多维度思考及沟通促使视觉有效传达的一个重要过程。
SGDA:
做艺术展览视觉及策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您心中,您认为的“做得好”的定义是什么?您有一个最终的理想状态吗?
李旭蕾:
“好”与“不好”实际上很难被二元归类的方式所简单鉴定。我只能说如果展览/活动的合作在当下是被广泛认可的,并且也让我们设计团队自身感到满意,就是相对来说“做的好”的设计。我希望作品在视觉方面的最终呈现能够在数年之后仍然成立,并经得起推敲。
对策展思路及艺术家创作特点的理解,
都将直接影响后续视觉设计的表达。
SGDA:
和我们分享一下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2017年中法文化之春”交流项目“透明的声音”的展览品牌形象设计吧,整套视觉宣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考量的?
李旭蕾:
“透明的声音”是由法国音乐家詹姆斯·吉鲁东(James Giroudon)策展,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GRAME)特别制作的以“透明”为主题的声音艺术群展,展览以空间化设计为基础,借助各种透明材质或发光材料,传达出“透明”所含的光学状态以及视觉表达能力,试图描绘“声音”的不可触摸性及其具有的穿透力。
整套视觉体系的成形其实是跟策展人吉鲁东还有该项目的技术总监深度碰撞后的结果,对“透明”和“声波”元素的选用在一开始就很明确,我们在尊重合作方的策划思路,以及维持馆方一贯基调的共识之上深度挖掘设计的可能,在此基础之上,我从材质及工艺的选择入手,尝试在视觉编辑的后期实验更多形式的表达。
▼透明的声音
SGDA:
您在进行展览品牌形象设计的时候,会花更多的心思在哪个环节?
李旭蕾:
于我而言,展览品牌形象在设计前期的策略研究和草图勾勒,是我个人比较花费心力的地方。另外,在接触项目之初,对策展思路是否准确理解,对艺术家创作的特点及其展出的作品是否清晰了解,都将直接影响后续视觉设计的表达。
SGDA:
您近期最投入心血的一个作品是什么,它和您的精神联结是什么。
李旭蕾:
可以谈谈为万和昊美集团复合型艺术商业品牌HOW+打造的VI形象设计。在启动这个项目之前,万和昊美集团所属的昊美术馆的企业形象已经经历了较长时段的运作,并在受众群体的心目中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所以说,HOW+其实在未被设计之初已自带“基因”,若完全推翻之前大家熟识的视觉符号,天然形成的“强关联”就会被打破,于是在继承这一“基因”的同时寻求突破便成为了该项目的难点。
HOW+延续昊美术馆LOGO的基本结构,化零为整,在基础系统之上,模拟文字之间动态重叠、扩张产生的结果,意外地得到了类似“窗口”的辅助元素“H+”,高度契合HOW+试图借由多维度的合作及互动拉近艺术、商业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万和昊美集团艺术商业品牌HOW+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设计版权归万和昊美所有)
SGDA:
您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有一种游刃有余的感觉,但背后一定是花费了很多的精力,您是否有“受不了做不动”的时刻?
李旭蕾:
还真的会有这种时刻的发生,当下心态调整变得尤其重要。
SGDA:
其实您在品牌形象的建立、艺术展览视觉及策划、书籍设计等设计领域都取得不错的成绩,那您接下来会有其他设计领域的作品尝试吗?
李旭蕾:
上半年有参与负责某数字藏品App界面以及线上传播渠道的视觉体系搭建,未来应该会更全面地涉及有关虚拟市场的项目。
SGDA:
您近期有什么设计案例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李旭蕾:
关于展览“皮肤之下,机器之间”的视觉设计值得一提,“皮肤之下,机器之间”是昊美术馆2022年的年度大展,借由人机关系探讨人对机器的塑造-机器对人的重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在此语境下我们应当如何重新思考自身的位置。
整套视觉以设计网格为基础进行演绎,试图用具有机器输出感的块状图形表达展览作品缜密、理性的机械内核,而在这“缜密”结构的图形之中,参杂着部分无法正常显示,甚至扭曲的图案,呼应展览主题中不可避免的机械错乱及生长的不可预见性。
▼皮肤之下,机器之间(设计版权归万和昊美所有)
通过新环境获得更加明晰、有活力的头脑,
再进入项目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SGDA:
在展馆之外,您最喜欢上海的哪个地方?
李旭蕾:
我比较喜欢徐汇西岸滨江一带,除了大面积的艺术馆群落给予我天然的亲近感之外,这里也是户外运动和三五好友野餐的好去处。最近学习陆冲也是在这儿:)
▼上海徐汇西岸滨江一带
SGDA:
工作中有没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小习惯?
李旭蕾:
没有特别的小习惯,跟很多设计师一样,当下做好的项目在搁置几天后还需要回头进行反复地审视,希望设计的内容是经得起推敲的。
▼皮斯特莱托“生命的公式”展览暨意大利国庆庆典
SGDA:
对于设计来说最怕的就是没有创作灵感, 那么当灵感枯竭时,您都会选择哪些途径开拓视野呢?
李旭蕾:
坦白讲,我遇到创作枯竭的瓶颈几率相对比较小。如果遇到这类情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尝试先放下手中的项目,让自身转换到更为日常的生活场景当中,通过环境的更新获得更加明晰、有活力的头脑,这时候再进入项目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SGDA:
上海经历过这样的疫情后,带给您自身以及艺术行业最为深刻的影响是什么?作为设计师的处境又是如何?
李旭蕾:
上海疫情发生以后,在我所处环境下的美术馆行业因场地的关系导致很多展览项目较为缓慢地进入复苏的状态。
这在无形之中使得该行业不得不向外寻找拓展的机会,项目的生发也因此由线下实体转向线上虚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线上交流成为了一种大家默认的推进方式,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也随之改变。但也因为疫情的关系,设计师也拥有了更多自省的时间,用以更加全面地回顾过往,思考当下,回归自身的需求。
▼生活日常
SGDA:
您最初是怎样接触到SGDA?是否有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
李旭蕾:
学生时期接触到的SGDA,最初关注的重点还是放在设计师的作品本身,后来发现这些设计师不仅是国内行业翘楚,大多数也是SGDA的成员。当时在内心就埋下了一颗“希望有一天能进入SGDA”的种子。
▼“诗歌来到美术馆”品牌升级
SGDA:
作为一位在上海的设计师,身边的设计师是如何看待SGDA的?您对这个协会的感受又是怎么样的呢?
李旭蕾:
SGDA是国内最权威且最具影响力的平面设计组织。对于加入SGDA我倍感荣幸。唯一遗憾的可能就是上海与深圳的距离所导致的,难以实现的线下交流。所以,也十分期待上海设计组织能跟SGDA齐头并进,产生更多互动及碰撞的机会。
SGDA:
对于SGDA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期盼与建议?
李旭蕾:
期盼SGDA能与不同城市的设计师产生更多的链接,一如既往地保持开放性及前瞻性。祝SGDA越来越好!
—
Behance:Raezome
E-mail:Lixulei1028@hotmail.com
INS:xulei_rae
以上内容由SGDA与古田路9号联合报道
品牌创意/版权保护平台,于2005年7月创立,以探讨专业品牌创意为基础内容,致力于打造中国最知名的版权保护专业品牌创意网站。9号旗下还有总标头(知识产权平台)及掘物(创意电商平台)等。
官网 Web|www.gtn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