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DA 能量秀|徐伟鑫:从杂志情怀到“编辑设计”践行,坚守纯粹之道,洞见行业未来。

2024-04-26

视觉设计:徐伟鑫

 

 

 

 

「SGDA 能量秀」倡导真诚交流,皆在以交流步入设计师的精神领地,倾听他们触动心弦的真实故事,共享困境的锤炼与成长的蜕变。我们鼓励突破常规,回归生活本质,直击问题核心。系列访谈如一幅幅鲜活的设计师肖像,描绘他们在社会脉络中的角色印记、面对种种挑战的姿态以及与时代的紧密交织。

 

「SGDA 能量秀·2024」正式启航,直击中国设计前沿,聚焦“SGDA会员”——一群创新驱动的灵魂。这场别开生面的盛事,解锁设计师们的职场密钥、生活剪影与创意熔炉。访谈以独特视角探秘设计师们的灵感源泉,挖掘他们独到的设计哲学、实战智慧与价值坐标,旨在点燃设计火种,撒播革新火花,构筑行业启示录。

 

「SGDA能量秀」不仅是创意交锋的对话平台,更是对生活美学、设计蓝图、探索边界与未来构想的深度对话空间,每个瞬间都饱含炽热的情感温度。2024年,SGDA能量秀联手@陆俊毅_设计现场,强势进阶,为SGDA会员们开辟自由表达的疆域,接纳多元思维。

 

于此,每一个见解都是对时代脉搏的有力回应,每一次对话涌动着创新基因的澎湃活力,每一次共鸣昭示着对设计力量的坚定信念与对未来的热忱憧憬。让设计智慧在「SGDA能量秀」的舞台上璀璨绽放,照亮中国未来设计的前进步伐。

 

 

 

 

 

 

徐伟鑫,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SGDA)会员,2019年成立a one and a two design,2020年创办更地设计图书室。作品曾入选 澳门设计大奖金奖、深圳环球设计大奖、Award360º 2019、2021、2023 年度设计、香港环球设计大奖铜奖、Tokyo TDC、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GDC设计奖19、21等奖项。

 

徐伟鑫,这位在国内外设计大赛屡获殊荣的设计师,其职业生涯始于对杂志设计的深深痴迷。大学时期的他,深受日本杂志艺术指导藤本泰编著的《改变杂志设计潮流的10个人》启发,书中服部一成、David Carson等大师的创新实践,点燃了他对平面设计的热情。毕业后,他在《周末画报》的工作经历,不仅赋予他扎实的专业素养,更塑造了他以编辑思维驱动设计的独特视角。面对杂志黄金时代的落幕,他毅然独立创业,先后创立a one and a two design工作室和更地设计图书室,践行着他对设计深度与广度的不懈追求。


在瞬息万变的设计领域,一位设计师的视野、理念与实践往往折射出行业的脉络与未来走向。本次专访聚焦于平面设计师徐伟鑫,以其独特的视角与丰富的实践,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关于设计艺术、职业道路、行业生态与未来趋势的生动图景。


面对行业的未来设计,徐伟鑫鼓励坚守个性,拒绝盲目追风,通过广泛阅读提升编辑思维,以设计语言讲述真实有力的故事。其言论中流露出对设计深层价值的坚守与对新一代设计师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的热切期待。


本次访谈不仅揭示了一位优秀平面设计师的成长轨迹与创作理念,更以鲜明的观点探讨了设计的本质、专业分工、行业趋势等问题,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设计艺术与职业实践的宝贵窗口。他的故事与见解,无疑为所有关注设计、投身设计的人们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思考材料,激励我们在设计的道路上持续探索,不断创新。

 

 

 

 

SGDA:

 

当初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你想成为一名平面设计师?又是如何计划创业的?

 

 

徐伟鑫:

 

在大学时期对杂志非常感兴趣,那时候就渴望成为一名杂志设计师,也关注了很多非常有趣的杂志,对我影响特别深的是在图书馆看到的由日本著名杂志艺术指导藤本泰主编的《改变杂志设计潮流的10个人》,书中采访、介绍了很多设计师,其中很多我当时非常崇拜的设计师们都参与过杂志设计的工作,例如:服部一成、David Carson、M/M(Paris)、羽良多平吉、Jop Van Bennekom……杂志设计在视觉上自由的表现张力对我非常有吸引力。与此同时,杂志也可以满足我对阅读各种各样的东西的需求。所以直到工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几乎只关注各种各样的杂志,相对之下,对平面设计相关的资讯的关注就变得比较少。工作几年后,杂志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国内媒体杂志也开始转型,我就开始琢磨个人独立出来成立设计工作室,从而开展更加全面的平面设计实践。

 

 

《改变杂志设计潮流的10个人》

 

 

a one and a two design 工作室空间

 

 

SGDA:

 

请您和我们简单分享您在《周末画报》工作的经历,以及您认为在《周末画报》期间所学而受益至今的是哪些部分。

 

徐伟鑫:

 

在杂志社的工作那段时期非常开心,能从事喜欢的工作是大学时就梦寐以求的。而公司里除了《周末画报》,同时还有非常多优秀的刊物,例如《生活月刊》、《新视线》、《号外》、《天南》、《艺术界》等等,那时也会有机会参与、旁观策划编辑的各种选题内容,偶尔也和公司其他杂志的同事一起工作。总的来说,我对内容会更感兴趣,最理想的情况是碰到自己感兴趣的专题,然后做设计。从专业角度来说,让我收益至今的是自身对文字、细节、内容结构的敏感和用编辑思维去思考项目。从精神层面,收获最多的可能是一群有趣、至诚的同事朋友。

 

 

杂志社工作期间

 

 

SGDA:

 

谈谈您创办更地设计图书室的初衷和未来对它有何新愿景?

 

徐伟鑫:

 

创办更地图书室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在2020年的春天后,想做一些自己比较能把握和确定的事情。于是用图书室结合设计工作室运营的方式,创办了这个旨在分享与交流的空间。馆内的所有藏书都能够翻阅,与大多数设计展览隔着玻璃观看作品有所区别。“更地”如其名,就是需要时间耕作、播种、生长……其实是在用一种非常笨和慢的方式,在做一件我希望能够长久持续下去的事情。未来期望能继续在这样一个“边缘位置”,为有需要的读者提供一个选择。

 

 

 

 

 

更地设计图书室

 

 

SGDA:

 

更地设计图书室以后举办活动,会选择哪些的主题?

 

徐伟鑫:

 

设计毕竟是一个很小的专业门类,过往办的很多活动,更地一直主张通过设计来看“设计以外”的种种,所以未来依然希望与大家谈论、分享更多以设计为基础展开的各种主题活动。例如今年1月份在inD广州艺术书展上,更地策划了一个实验性的主题阅读空间“a room leaving room for_”。每次只允许一名读者进入,空间中设置了一个“阅读祈祷台”,让人们在热闹纷扰的书展中重新回到阅读本身,重温一些被忽视但重要的话题。

 

 

 

“a room leaving room for_”现场照片与出版物

 

 

SGDA:

 

分享一些喜欢的书籍,并分析喜欢的理由。

 

徐伟鑫:

 

《摄影现场记录》,是枝裕和的电影《下一站天国》的拍摄现场记录书籍,设计师是葛西薰。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拆开快递后,从书套拉出的一瞬间,我就被击倒了,内页使用了极度轻盈的纸张,与普通的硬皮纸盒形成非常大的“反差”。这本书的各种细节处理得非常细腻,从纸张的选择、字体编排到工艺都非常舒适,“蕴含”着很多无法言表的力量,让人爱不惜手。

 

 

 

另一本是Julia Born设计的《Beauty And the Book: 60 Years of the Most Beautiful Swiss Books》。Julia Born是我非常喜欢的设计师,她设计的这本书对我的设计观念影响很大。这是一本从外表看起来非常普通的平装书,设计师在书中融入了很多非常规的做法,例如在不同语言的篇章开头处做了折页以区分,在书中保留手写标记等,这些特殊的做法,是对人们使用书籍时常见的“小错误”进行了功能化处理,让它们变得合理。我感觉Julia Born在试图重新定义或打破传统书籍的定义,但使用的手法看起来却是如此的平常且不费力,这实在太棒了。

 

 

 

 

前者是有关感性的体验,后者是观念的突破。不同的维度,我都非常喜欢。

 

 

SGDA:

 

你如何看待编辑与设计的关系?

 

徐伟鑫:

 

编辑与设计,独立分开就是两个专业,没什么关系。如果要谈论,更倾向于两者结合起来一起谈论——编辑设计。

编辑设计通常会应用在各类出版物上。设计师需要把“编辑思路”与“设计呈现”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兼具阅读文本、理解/分析内容和重构叙事的能力,也可以说,需要设计师多阅读才能把编辑设计做好。另外,再延展一个概念,就是具有“编辑思维”地做设计,目前我也在不断摸索中,希望能将相关的思考融入到出版物以外的项目中。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Book”导读计划视觉设计

 

 

inD广州艺术书展2023独立策展单元“设计以外”视觉设计

 

 

SGDA:

 

你如何看待字体设计与字体排印的关系?

 

徐伟鑫:

 

字体设计有两种,一种是字库类,一种是创意类。字体设计师做的是生产字体,而字体排印师则是使用字体。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字体设计师通常不怎么做字体排印,做字体排印的,常常也不做字体设计。两者看似有很密切的关联,事实却是相互独立的专业。做字体设计通常会进入局部的、细节的结构里,字体排印则会更在乎版面整体的关系,关注点上两者也非常不同。

 

 

生活方式平台—热岛品牌形象

 

 

SGDA:

 

你们有不少作品运用了字体排印的手法,请举一个项目来分析你的这个表达观念。或者是你的设计理念是什么?你如何描述你的创作风格及如何找到自己的设计风格?

 

徐伟鑫:

 

文字是最直接的视觉语言,利用纯文本进行设计就可以让画面引人注目,用纯文本的视觉传达出主题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个人习惯用最基础原始的元素来创作,例如纯文字、基础或普通的字体(系统默认的黑体、楷体、宋体),甚至一度想把自己电脑的字体库大部分删掉,看看能不能在一段时间内只用几款字体做出不一样的设计。

 

以“多声部与造物”这个项目为例,这是我们内部对日本书籍设计中的两个类别进行了消化、讨论和提炼出来的一个概念,并做成了展览。“多声部与造物”的两部分分别是以纯文字编排呈现出书籍设计的音乐性,以及把书籍作为物质对待来理解书籍设计。在设计视觉上,我就尝试了系统默认的楷体来进行设计,通过编排文字造型和线条去表达这两者关系。

 

 

 

 

 

在过去10年里看到了很多不同的趋势,就“动态”来说,我的观点可能比较极端,认为动态设计会破坏设计中恒定的美和力量,与自身追求的和喜欢的设计多少是有点违背的。虽然偶有少部分项目也会使用到动态,但更多时候还是希望与动态保持一定距离。到今天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既然如此,设计风格也自然往其他方向走了。这不是刻意而为之,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选择了忠于自己。

 

SGDA:

 

请你为我们详细介绍下“建构视觉文化的13人”这个项目的构想的实践路径。

 

徐伟鑫:

 

在字体排印的角度看,过去几十年里排版形式基本都被不同设计师尝试实验过了,很难再有新的发现。所以在这个项目中一直思考如何借用一种“外力”,产生一个新的排印逻辑的视觉呢。在尝试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个indesign“文本环绕”的功能,这像个磁铁的功能所产生的结果是你预测不到的,非常有趣。然后配合整体设计,采用了一个专业设计师平时都不会用的字体——系统默认的黑体字,这个字体很拙,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带有一种原始的力量感。这个功能让这些文字自然形成一个看似随意,但带有某种逻辑的视觉语言,稍微移动一点就能诞生新的编排构成,仿佛能不断生长和蔓延。

 

 

 

 

 

 

SGDA:

 

可以跟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项目吗? 

 

徐伟鑫:

 

其实到目前并没有最喜欢的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喜欢的部分和遗憾的部分。但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分享一个改变了我切入项目、思考方式的设计作品。“三个亚洲翻译文本”是2019年的项目,这是为一对艺术家在瑞典举办展览所设计的海报。展览主题与文本、多语言相关,也是从这个项目开始,我更多地去思考文字、文本、多语言混排相关的设计。当时其实完全没有意识到“多语言混排设计”这个概念,纯粹是在想如何把这个主题表达好。4种语言以相同的大小,平等的关系在画面上结合,有趣的是在阅读时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个项目让我重新去思考和面对文本传达的力量。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手段,最终依然需要落在“阅读”和“理解信息”上。通过编排,让文字图像化或意象化也许是一种不一样的方式。

 

 

 

 

 

SGDA:

 

如何看待广州的设计环境?

 

徐伟鑫:

 

广州的优势在于没有设计环境。在一个没有明确的圈子和标准的地方,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设计),所以在广州可以发现很多风格迥然不同的设计师。除了设计,各行业其实也是这样的,大家比较喜欢各干各的,有很多扎根在这个城市的人在默默地做一些事情。

 

 

南海大地艺术节——太平水利会招牌设计

 

 

SGDA:

 

如现在技术进步了,大众也可以轻松地开始从事设计。这是一个设计被社会接纳的时代,与此同时,设计师的稀缺性也受到了损害。时代变革的今天,你觉得平面设计的价值是怎样的?

 

徐伟鑫:

 

首先无论技术是否进步,我并不认为大众可以轻松地开始从事设计这一行业。设计师不稀缺,但“专业的设计师”从来都是稀缺的,所以我也不认为会对那些专业的设计师有所损害。平面设计只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平面设计的价值,很多时候其实与一个设计师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和是否能被看到有关。平时很少会思考这么大的问题,我觉得花更多时间关注自身设计和持续学习比较有意义。

 

 

ZZZ'S COFFEE 品牌形象设计

 

澳门中央图书馆刊物设计《城与书》

 

 

SGDA:

 

现在学设计的学生和设计师都开始用Ai辅助设计,你认为未来行业会发生怎么样变化?

 

徐伟鑫:

 

无论是AI还是其他,技术发展其实是加快设计工作进度,从而做更多的工作,但我不相信它对设计本质造成那么大的冲击。个人对技术不是太了解,也对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让设计做得更快更有效率不是特别感兴趣,所以没有更多的思考,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太多建议可以给大家。

 

 

《Spaper》 商业刊物设计

 

 

SGDA:

 

对于年轻设计师们有什么想说的?

 

徐伟鑫:

 

不要追逐潮流,勇敢地忠于自己。(我也是年轻设计师!!) 

 

 

 

SGDA:

 

除了工作以外,你还有哪些兴趣爱好?

 

徐伟鑫:

 

工作之余一直都特别喜欢到处看各种建筑和空间,外出旅行做攻略一般都是以参观喜欢的建筑空间为路线进行制定的。当然,喜欢的书店也是造访各个城市时必去的目的地之一。

 

位于法国的朗香教堂—勒·柯布西耶设计

 

位于德国的vitra设计博物馆—弗兰克·盖里设计

 

 

SGDA:

 

喜欢的品牌?

 

徐伟鑫:

 

喜欢一些品质很好,产品可以持续用很长一段时间,包装看起来特别普通甚至廉价但又很适合的品牌。例如HASAMI/波佐见,这是一个日本品牌的杯子,多个杯子可以叠起来收纳,包装只是用了普通的瓦楞纸,连logo都是印章印上去的,没有使用胶水,盒子四周直接用订书机固定成型。这杯子日常使用都快10年了,依然感觉非常棒。

 

 

 

SGDA:

 

喜欢的设计师或艺术家?

 

徐伟鑫:

 

前面也提到,个人特别喜欢的设计师是葛西薰,他的作品总是非常细腻、耐看,似乎他没有把所有话说得很清楚,但又感受到这里的表达是很恰当、很能触动人心的。这里的暧昧模糊的部分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我认为最动人的,像一部漫长电影或小说的开放性结局一样,留白带来想象与悠长的回味。我时常会反复翻阅他设计的书籍。我们总关心设计师“表达了什么”,或许可以从葛西薰作品上感受到他的作品中的“不表达什么!”的力量。

 

 

 

葛西薰设计的部分书籍

 

SGDA:

 

对于SGDA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期盼与建议?

 

徐伟鑫:

 

期待协会未来可以做一个系统性的平面设计档案室和图书馆。

 

1940年10月22日,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被德军炸成废墟。照片中,在废墟里有3位在阅读的人士。(图源网络)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受访者

采访|关抒、陆俊毅

编辑|关抒、陆俊毅、余宝丹

校对|关抒、余宝丹

视觉设计|徐伟鑫

 

 


 

关于SGDA

 

 ▼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SGDA)成立于 1995 年,是国内首个非牟利的平面设计专业组织,旨在展现杰出的设计成就、鼓励和促进专业创作和探索的学术精神,推动社会对设计的关注和平面设计发展。促进协会和国际专业机构的学术交流。协会尊重每一位会员的同时让会员分享协会的荣耀、并努力成为观念开放和领先的学术研究者和专业实践者。

 

 

SGDA 秘书处

 ▼

 

电话 Tel|0755 - 8860 6391

邮件 E-mail|info@sgda.cc

官网 Web|www.sgda.cc

微博 Weibo|@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