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DA 能量秀|王小枫:穿梭于设计与跨文化视野下的艺术传播

2024-07-17

 

「SGDA 能量秀」倡导真诚交流,皆在以交流步入设计师的精神领地,倾听他们触动心弦的真实故事,共享困境的锤炼与成长的蜕变。我们鼓励突破常规,回归生活本质,直击问题核心。系列访谈如一幅幅鲜活的设计师肖像,描绘他们在社会脉络中的角色印记、面对种种挑战的姿态以及与时代的紧密交织。

 

「SGDA 能量秀·2024」正式重新启航,直击中国设计前沿,聚焦“SGDA会员”——一群创新驱动的灵魂。这场别开生面的盛事,将解锁设计师们的职场密钥、生活剪影与创意熔炉。访谈以独特视角探秘设计师们的灵感源泉,挖掘他们独到的设计哲学、实战智慧与价值坐标,旨在点燃设计火种,撒播革新火花,构筑行业启示录。

 

「SGDA能量秀」不仅是创意交锋的对话平台,更是对生活美学、设计蓝图、探索边界与未来构想的深度对话空间,每个瞬间都饱含炽热的情感温度。2024年,SGDA能量秀联手@陆俊毅_设计现场,蓄势进阶,为SGDA会员们开辟自由表达的疆域,接纳多元思维。

 

于此,每一个见解都是对时代脉搏的有力回应,每一次对话涌动着创新基因的澎湃活力,每一次共鸣昭示着对设计力量的坚定信念与对未来的热忱憧憬。让设计智慧在「SGDA能量秀」的舞台上璀璨绽放,照亮中国未来设计的前进步伐。

 

 

 

 

 

王小枫,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SGDA)会员。博士毕业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分别于中央美术学院、挪威奥斯陆国立艺术学院取得学士、硕士学位,并于芬兰阿尔托大学、日本城西国际大学等高校访学。著有中英双语著作《中西文字并排设计》等。曾任挪威欧达尼传达设计事务所设计师、2008北京奥组委北京奥运大厦视觉设计主创、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负责人、日本竹尾最佳海报展策展人、厄瓜多尔海报双年展(澳门站)策展人等。作品曾获GDC设计奖金奖和评审奖、日本G-Mark、乌克兰实用装饰艺术展全场大奖,两度获得澳门设计大奖澳门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和提名奖等,作品曾入选“Poster for Fellini”国际设计邀请展、莫斯科金蜂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墨西哥国际海报双年展等。

 

设计对他而言,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王小枫以“Design Follows Facts(实事求是的设计)”为自己的设计准则,强调设计的真实性与功能性,这份理念深深植根于他对设计核心价值的独到见解:功能、美学、创造、技术和社会价值的完美融合。

 

本次专访详细讲述了王小枫教授在设计领域的国际求学经历、对中西文字并排设计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设计的独到见解与实践。他的工作不仅涵盖了平面设计的技术与理论探索,还包括了对设计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思考,尤其是在强调设计的跨学科性质、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观点,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中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均体现了他在设计与跨文化视野下对艺术传播的贡献。

 

 

SGDA:

当初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想成为一名平面设计师?

 

王小枫:

我是200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在当时对平面设计的理解还不算清晰,但在学校有机会聆听非常多的优秀平面设计师的课程和讲座,深入接触他们作品背后的思想,看到的都是平面设计领域中最为美好的一面。我觉得平面设计中有我存在的地方,因为平面设计具有丰富的视觉表现力,是一个可以把很多艺术创作上的巧思与方法变成服务于社会的工作,所以令我非常喜欢,并决心成为一名平面设计师。直到今天,平面设计师对我来说一直都是非常神圣的名字,每一次当我介绍自己是一个平面设计师的时候都会有强烈心动的感觉。

 

SGDA:

谈谈您的几段求学经历(央美-多摩美),以及在这几段经历中,哪些事和人对您日后的设计工作起到了影响?

 

王小枫:

受恩于老师的帮助,我在每一段设计旅程上都迎来转变。

 

中央美术学院期间:

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平面设计启蒙是发生在何见平老师的“海报设计”课程中,何老师在课上集中深入地介绍了大量的国际著名平面设计师和作品,令我眼界大开,还记得在当时我们同届的很多同学都深受鼓舞。后来我跟随导师肖勇在七工作室学习,再后来受到肖老师影响去北欧学习,如今一晃已二十年,肖勇老师的设计理念和思想,做人的道德和准则都已经刻印在我的心里。

 

 

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期间:

因为导师肖勇是第一个北欧求学平面设计的中国人,抱着对导师和北欧设计的好奇,我来到老师的母校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现为阿尔托大学)访问学习。在这一次的经历中我受到了两次冲击:第一次是芬兰老师Marjatta Itkonen指出我不了解西方字体设计应用习惯的问题;第二次是俄罗斯设计师Vladimir Chaika指出我的作品中有形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有关Typography的问题,我意识到自身的知识结构存在巨大缺陷,所以决定继续留学,去做拉丁字体设计的研究,这也直接影响了我此后的设计轨迹。

 

奥斯陆国立艺术学院期间:

2007年我来到挪威研究Typography,在一次和同学举办的“中西平面与服装设计”双个展上结识了当时挪威的AGI主席Bruno Oldani。Bruno Oldani是挪威现代平面设计的开拓者。他是瑞士人,在苏黎世学习平面设计之后把先进的瑞士平面设计带到挪威,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后来我在Oldani的设计公司工作和学习,我的设计因此受到他非常大的影响。Oldani让我理解了平面设计中所存在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平面设计其实是可以像五线谱一样,在结构的制约中产生曼妙的旋律。还有最重要的收获是,我开始理解了平面设计中传达性该如何建立。Oldani还给我取了个瑞士风格的名字Føngli,他说这是瑞士人称呼小朋友的可爱方式。在他去世之后,我把工作室的名字改成了Føngli Design来纪念他。

 

 

 

 

多摩美术大学期间:

2016年我前往日本打算对日本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进行研究。我的导师佐贺一郎让我成为了最幸运的博士。在他的支持下,我策展了竹尾最佳海报展中的“现代主义的萌芽”,“现代主义的兴盛”与“后现代主义”三场主题展。让我亲身接触到了Peter Behrens, El Lissitzky, Jan Tschichold, Max Bill, Josef Müller-Brockmann等二十世纪设计巨匠的经典海报,我想这差不多是作为平面设计师最幸福的时刻。

 

佐贺老师还向我介绍了一套从未开封的“胜见胜藏品”,在我表达愿意去做这个藏品的研究以后,老师帮我扫清了研究过程中的一个个障碍。让我这个中国学生成为解封日本设计之父胜见胜的藏品的第一人。

 

作为设计史学家的佐贺老师对我的影响,已经远超设计本身。佐贺老师每周至少和我见面一次,我们经常一聊就是四个小时起步。几年间,他花费了大量的个人时间在我身上,这种如亲人般的情愫让我非常感激,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保持努力。

 

 

 

 

SGDA:

您在中国、日本和欧洲求学,您认为这三者之间有何差异?

 

王小枫:

我觉得最大的差异在于设计在社会中的普及程度不同。在日本,设计体现着对生活美的追求。根据Good Design Award的官方数据显示,在日本的受访者中有83.6%的人知道Good Design奖,其中59%的人可以识别代表获奖殊荣的G-Mark标志。在北欧,设计体现着生活的善意。国宝级的设计品牌充斥在大街小巷,人们对于好的设计并不陌生。我希望我们的设计能够达到更高的认知程度,以及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SGDA:

求学归国为何会选择在澳门发展?

 

王小枫:

澳门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澳门是欧洲在中国最早的据点,也是中国、欧洲和日本之间重要的桥梁。1588年当时先进的古腾堡印刷机就抵达澳门,印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金属活字印刷书籍,后来传去日本。今天的澳门背靠大湾区,开放、包容、具有活力,我所在的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汇集了国内顶尖的名家,这些因素都非常吸引我。澳门在几百年中西方文化并存的历史中,能够兼容并包,不偏不倚,我选择澳门可能也是命中注定。

 

SGDA:

您的工作室如何组织?

 

王小枫:

我的太太是策展人,我是设计师,我们的工作重心是将艺术和设计的策展、评论及视觉推广融合在一起的综合项目。我们都喜欢写艺术和设计评论,我太太深受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影响,追随她的诸位恩师的脚步,努力将艺术美、设计美向大众普及;而我则是受到日本设计评论家、美学家胜见胜先生的影响。我们都认可艺术和设计批评在当下仍旧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将艺术和设计作品的创作理念和思想更广泛地对大众产生影响,我们相信艺术和设计地位的真正提高除了专业人员之外,必须依靠全社会的理解和普及。

 

 

 

 

 

 

 

 

 

SGDA:

您的教职会不会影响工作室的经营?

 

王小枫:

我太太和我都是大学老师,所以我们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校里,把书教好是我们的使命。但也正因如此,我们会很珍惜在专业教学和实践之间相互促进,我们把尚有的时间和精力尽量集中在文化性活动的策展、评论和设计的创作工作中。

 

 

 

 

 

 

 

 

 

 

 

 

 

 

 

 

SGDA:

您如何描述自己的设计方法?

 

王小枫:

我借用Louis Sullivan著名的现代主义的格言Form Follows Function的样式,提出来Design Follows Facts(实事求是的设计)的设计准则,我认为设计作品应该是诚实的,设计创作应该是求是的。好的设计可以获得用户的贊同,并不够完善的设计不论如何包装也不会掩盖设计的缺陷

 

“FACTS”这个词每个字母则代表设计的核心价值,即功能(F)、美学(A)、创造(C)、技术(T)和社会(S)价值。我将此作为自己的设计准则,并在关注这些方面的同时寻求突破。

 

近年,我将自己过往的作品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作品中充满了“致敬”。致敬前人的努力和贡献、致敬平面设计中影响我的人、致敬了不起的艺术作品…那么我的设计到底是什么?其实我的设计贡献微乎其微,我对设计的理解都来自于前人的实践和整理,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在我的设计中不可避免地充满了对影响我的人的感激。

 

 

纪念Bruno Oldani

 

纪念Vladimir Chaika

 

 

SGDA:

《胜见胜藏品数字档案库》这件设计作品帮您获得了不少奖项,能否谈谈这个项目的故事与创作过程?

 

王小枫:

我用这件作品只参加了我认为最有意义的三个奖项:日本Good Design Award、澳门设计大奖和GDC设计奖。参加日本Good Design Award是因为胜见胜生前曾为这个奖做了很多贡献,所以我将此奖视为对胜见胜的致敬。参加澳门设计大奖是因为澳门是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参加GDC设计奖是因为我希望把胜见胜思想以及这套藏品的价值带给整个中国。

 

《胜见胜藏品数字档案库》这个作品是我在多摩美术大学的博士作品,整个研究和设计花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这套藏品主体资料有100多个箱子,在多摩美术大学放了十几年没有人动过,没有人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很偶然的机遇,我的导师佐贺一郎教授向我介绍了胜见胜的藏品,我们像开盲盒一样打开了其中一个箱子,映入眼帘的是上个世纪平面设计的珍贵记录,后来那个箱子就成为了“001号箱”。我发现在时间线上也很奇妙,在胜见胜去世后的次年我出生了,而在多摩美术大学收入这套藏品后的次年我开始了平面设计的学习,我一个中国人跑去日本解封了这套藏品,不知道这一切是不是命中注定(笑)。

 

 

 

 

 

《胜见胜藏品数字档案库》

 

 

SGDA:

可以跟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您最喜欢的项目吗?

 

王小枫:

真的是每个作品都注入了极大的感情,都很喜欢。介绍一张有故事的海报吧。2023年广州美术学院迎来七十周年校庆,我收到了刘平云院长为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纪念海报的邀请。我在思索与广美之间的联系之中,想起了曾在胜见胜的藏品中发现了日本教育家朝仓直巳的一件藏品,我还记得当时非常兴奋,因为朝仓直巳对中国设计的影响很大,我向佐贺一郎老师简单介绍他在上世纪末将构成理论带入中国的经历,而广州美术学院就是中国设计构成教育的起点,也是中国最早成立构成学科的高等学府。

 

因为构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进步,我即以方形、圆形和三角形构成的方式设计了这张海报,向广州美术学院70周年致敬。在展览的开幕式上,我向来宾介绍了我的设计思路,巧合的是,坐在我一旁的赵健老师正是朝仓直巳的学生,赵老师了解了我的海报之后,继而介绍了他与朝仓直巳老师的一些过往,也让我了解了一些曾经的故事。我设计的一张广美的校庆海报却将我与佐贺老师的记忆和赵健老师与朝仓老师的记忆连接在一起,这种感受太奇妙了!

 

 

GAFA 70

 

 

 

SGDA:

您曾经撰写过《海报设计》一书,全书收录了各个时期海报设计师们的经典作品。在回顾过去并展望未来之际,您如何看待如今的海报设计?在海报教学实践中,您又是如何设置这个课程项目的?

 

王小枫:

关于海报的书我出过两本,一本是和肖勇老师合著的《招贴设计》,另外一本是和宗诚老师合著的《海报设计》。前一本更侧重于实践和教学,后一本更侧重于理论和探讨。我觉得如今的海报设计比较少关注内容的意义了,海报中的诗意少了,深刻的表达少了,含蓄的描绘少了,狡猾的谋略少了。表达的方式也简化了,总体上比较单一,即海报信息从视觉图像的叙述中解放出来,追求更为直接和迅速的信息传递,追求在信息对抗中能够凸显的形式。形式为信息服务已成为过去,形式已可以与信息完全无关。目前的现状虽不见得是进步的,但也一定不是退步的。我在海报的教学中是注重培养学生发掘信息表达的可能性和多样性,注重将创作语言与表达的内容之间建立合理的关系。

 

 

 

 

《海报设计》

 

SGDA:

排版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王小枫:

排版负责视觉信息的语序结构,排版是平面设计的语法。

 

SGDA:

关于《中西文字并排设计》一书:

 

1、“Jerusalem”,由于是外来语,我们将它音译为“耶路撒冷”,而不是意译为“光明之都”,这样的译法将外来语、地点名称、宗教的含义汇聚在音译的名词当中。

 

“Typography”,也是外来语,它包含了标题字设计、内文字设计、版式设计等多种设计领域。但它并没有被音译为首进行翻译,而是被统称为“字体设计” 。这一翻译方式持续了较长时间,从书籍发表至今已有 11 年。在今天的状态下,您如何看待“字体设计” 的含义以及大众对它的理解呢?

 

王小枫:

“Typography”被翻译成“字体设计”一定是不妥的,针对“Typography”该如何被翻译的争议似乎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除。2012年,我在挪威奥斯陆国立艺术学院担任客座教员期间完成了《中西文字并排设计》这本书的初稿,其中就有关于“Typography”如何翻译的思考。

 

我在书中提到用“泰普格罗菲”的方式来解读“Typography”,我的本意并不是要用音译的方式来敷衍,而是倡议在意识上将“Typography”置于一种“西学东渐”的语境中进行探讨,如同“包豪斯”一般。我觉得客观学习是最简单直接的事情,将西方的概念按照自己的视角来理解可能反而容易走弯路。我知道有一种说法是说我们以前把平面设计称作“装饰”或“装潢”是源于日本翻译的错误,所以在我们引入的是日本的错误叫法。而据我所知,其实日本使用“デザイン”(设计)这个词是在二战以后,其本意和“装饰”、“工艺”等并不相同。“设计”这个词本质上是新的概念,并不是纠正过往翻译错误的问题。在日文中“设计”是用罗马字发音“design”的方法来区别于其他的模糊叫法,声明“设计”是来源于西方的新的东西。此种方式的设计启蒙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为仅在战后初期存在着短暂的概念争论以后就不存在争议了,日本的设计就紧随欧美步入现代设计的大潮中进行发展了。

 

近些年,很多20世纪经典的平面设计著作相继出了中文版,弥补了我们设计基础上的空缺。然而时代在转变,如今对于“Typography”的关注空前高涨,“Typography”在各种比赛中都是创作的核心,关注功能性仅是一小方面,形式美学的价值被不顾一切地放大了。对我而言,“Typography”即是使视觉元素实现沟通目的的构成方式,“Typography” 也是文本的艺术。

 

 

 

 

《中西文字并排设计》

 

 

SGDA:

2、讲述的编排设计载体为印刷品为主,后续是否有考虑针对网页、APP程序等多媒体平台上的双语编排设计展开研究与讨论呢?

 

王小枫:

一个时代新的技术的出现,伴随着的设计往往都是对上一技术的模拟。今天我们虽在使用数字设备进行设计,但其方法几乎都是在纸媒的原理下延续。所以说,我觉得在数字环境下的设计创新还需要经历一个更长的时间过程才会出现本质上的变化,我相信更多真正数字思维的编排设计创新会陆续发生并对其保持期待。

 

SGDA:

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发现与挖掘学生自身特点?

 

王小枫:

可以请学生对自己进行整理,比如打开自己的衣柜,梳理自己服装的风格特点;再比如翻看自己的手机相册,发现自己的摄影偏好。一个人的喜好、审美、风格以及对生活的追求都已经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自己进行整理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做作品也不能和自己拧巴。

 

SGDA:

您是否认为设计是一门学科,与许多不同的学科(如建筑、制图、家具等)都是共通的,还是说每个学科都需要自己的设计学科?

 

王小枫:

设计不是纯理学的,也非抽象的,设计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这就是设计的宿命。设计学科必然与人类其他行为追求所需要的知识是共通的。

 

我个人对学科过度细化是持怀疑的态度,当试图将一个学科局限于特定工作,而工作的性质又不得不跟随时代更迭的步伐而转变,那么便会有人高喊学科过时了。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如“平面设计是二维的,而视觉传达设计是比平面设计更多维度多扩展”这样的说法已经成为普遍认知。但根据我的了解,“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的称谓都是在试图描述这项工作中的不同的叫法,并不存在更迭关系,出现这样的现象或许仅是一种字面理解又或是以讹传讹罢了。如果可以翻阅设计的过去,就会发现当下基于设计的误解所产生的狭隘争论。

 

平面设计从发展之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跨学科的、交叉学科的、打破专业壁垒的。遗憾的是学科意义被逐渐曲解,变得狭隘、弱化、以致边缘化,以致要把原本的学科特性当成新学科给独立出来。胜见胜曾说:“艺术、设计和建筑是人类追求时代美好形式的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他看来,艺术、设计、建筑等看似孤立的文化领域,都是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所以,在全球范围内的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应当紧密合作、专业通融、为创造人类共享的文明而努力。

 

SGDA:

如何看待澳门的设计环境?

 

王小枫:

总体上,澳门的设计环境是很优越的,澳门有国际高水平的设计展览和设计比赛,澳门设计师的作品也在国际设计大赛上获得诸多奖项。澳门的多所高校都有开设设计专业。社会上还有非常丰富的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等,都很有意思。同時,政府的设计项目常见非常高的设计水准。我认为这就是澳门设计的样貌。

 

SGDA:

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的背景下,有人说平面设计的基础能力由“图形”转向“文字”由“绘画”转成“写作”,你怎么看待?

 

王小枫:

首先,我想或许在任何背景下,平面设计的基础能力都是把控视觉的能力。在AIGC的背景下,设计师尤其需要更高的审美能力。其次,平面设计当中存在艺术性的部分,这是一种不可言说的部分。因为不可言说,但却又会被感知到,所以作品尤其有趣,尤其美。当一个作品的全部都可以被文字语言具体描述出来的时候,我想这个作品的可观赏性的也就失去了。

 

SGDA:

现在学设计的学生和设计师都开始用Ai辅助设计,您认为未来行业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王小枫:

Ai辅助会成为有效的设计工具,可以极大地提升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和技术手段,设计师的服务范围也会因此扩大。

 

SGDA:

众所周知,在创意行业找一份工作竞争激烈,这是很多毕业生面临的一个艰难障碍。对于那些即将毕业并开始在创意行业找工作的人,您有什么建议,以及他们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王小枫:

我所理解的是,把设计当成工作的人或许无法和热爱这项工作的人长期竞争,如果存在热爱,那这项工作就是自己的,没有人会从你的心中夺走。如果是图一份稳定的工作,设计可能不太适合,因为创新的目的是单纯地满足心之所向,而不是以设计之名来换取其他。在这里我又不得不引用胜见胜的话了,“对设计师而言,对生活的爱才是出发点”。

 

 

SGDA:

除了工作以外,您还有哪些兴趣爱好?

 

王小枫:

有空的时候会扫街拍照片,尤其是关于城市中的文字,这些文字构成了城市景观。

 

 

 

 

 

 

 

 SGDA:

您是如何平衡工作和个人生活的?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您保持良好的状态?

 

王小枫:

设计构成了现代生活的风景,我的工作和生活是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开的,就好像和朋友相聚聊天时,几乎都是设计的话题。我觉得保持良好状态的方法就是给自己减负,为自己留出比较充裕的时间,保持好稳定的工作节奏,可以安静思考就可以安心解决问题。

 

SGDA:

您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是否对您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产生影响?

 

王小枫:

是有帮助的。环境是设计存在的场所,自然也是检验设计的场所。不论是看到喜欢的或者是不喜欢的设计,都会印证所思考的内容是否正确。在教学上,我也鼓励学生把专业和生活联系起来,就会有新的发现。原来人们在追求和向往的,都和设计息息相关,也会更好地理解所学的专业。

 

SGDA:

分享一位对您的人生有影响的人物,或者一部电影、书籍。

 

王小枫:

我的女儿现在一岁半,但在她仅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她就会明显表现出对好看的平面图形和优质的logo特别在意,她还会滑动手机屏幕进行各种操作,以及利用没有触碰过的把手试图打开门窗等等。这种天生的反应让我非常吃惊,我意识到好的设计的传达性是可以接近人类本能的,对于好的设计的认知也并非一定需要后天学习得来,好的设计是人人可感知的。我相信在未来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会学习到更多。对于女儿的未来,我想如果她能够成为一个会去发现美的一切,从一切中发现美的设计师一定会很幸福。

 

 

未来

 

 

SGDA:

您最初是怎样接触到SGDA?是否有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

 

王小枫:

我一直都觉得SGDA是极为神圣的,它拥有众多优秀的平面设计师会员,SGDA对中国平面设计的历史贡献让我仰慕。但是第一次直接地与SGDA组织接触是我来到澳门工作以后,当时,朱德才、关抒和孟申晖三位老师來澳门科技大学进行SGDA奖学金的评审,现在后两位已是SGDA的副主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能强烈地感受到SGDA的清新与活力,他们有朝气有理想,诚心诚意地为中国平面设计发展做服务。和他们的接触让我很感动,因为我也一直將为中国平面设计做贡献视为我的使命,所以我鼓起勇气申请加入了SGDA。

 

SGDA:

对于SGDA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期盼与建议?

 

王小枫:

我希望SGDA可以对GDC设计奖以及SGDA自身的历史文献做更深入的梳理并集結出版。我相信这些史料将会为中国平面设计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并为专业的发展提供方向。如同我为《GDC设计奖2023获奖作品集》设计的封面那样,我相信GDC设计奖的意义就是映射未来。

 

 

GDC设计奖获奖作品集/护封设计《未来》

 

 

 

 

 


 

 

 

 

 

组委会

王粤飞、陈绍华、韩家英、毕学锋、张达利、董继湘、韩湛宁、马深广、曾军、冯志锋、杜峰松、朱德才、刘永清、宝斌、许礼贤、郭东、管普查、宋博渊、王江涛、张昊、曾令波、刘钊、夏江南、邓远健、张涛、关抒、孟申晖、麦观林、程晓炳、方钰文、林溪、欧俊轩、史春生、余子骥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受访者

采访|陆俊毅、关抒

编辑|余宝丹

校对|关抒、余宝丹

视觉设计|徐伟鑫

 

 

 

 

 关于SGDA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SGDA)成立于 1995 年,是国内首个非牟利的平面设计专业组织,旨在展现杰出的设计成就、鼓励和促进专业创作和探索的学术精神,推动社会对设计的关注和平面设计发展。促进协会和国际专业机构的学术交流。协会尊重每一位会员的同时让会员分享协会的荣耀、并努力成为观念开放和领先的学术研究者和专业实践者。

 

 

 SGDA 秘书处 

 

电话 Tel|0755 - 8860 6391

邮件 E-mail|info@sgda.cc

官网 Web|www.sgda.cc